國家之利是“大義”。 |
《論語》里仁第四篇第十六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贝苏Z翻譯成白話兒就是:“君子應該明白大義,小人可以只知道小利!边@句話是孔子學說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很多學者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此話進行了不同的闡釋。到了宋朝,宋儒更是將“義”和“利”尖銳地對立了起來,把國家治理中的理財,視為小人之利加以排斥。這直接導致了近五百年中國國力的沒落。那么,孔子所說的“義”和“利”,其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國家之利是“大義” 孔子生活的時代,如同現在的歐洲,雖然多國林立,但國力基本差不多,各國間彼此競爭得很厲害,而競爭的不外乎是人才和財力。當時與孔子交往的,除了孔子的學生,就是各國的國君和一些高官。所以,孔子言語中所說的“君子”,就是特指孔子心目中品德高尚的管理者;“小人”,則對應一般的庶民和品德能力一般的管理者。這兩者之間,沒有褒貶之分,只是分工不同?鬃咏K其一生,就是想把自己的弟子培養成 管理者,也就是君子。 當時的諸侯,多想做霸主。他們請教孔子,就是希望孔子能告訴他們如何快速實現短期利益。而這,恰恰是孔子所鄙視的?鬃痈M鲊T侯能夠注重一個國家的長期利益,即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而去驅使人民進行戰爭或剝削人民供養自己;诖,孔子才反復強調義和利的區別。 孔子的弟子曾參在其著述《大學》中,對“義利”做了細致的解釋。他引用魯國著名政治家孟獻子的話:“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告訴大家失去財富比失去正義要好。曾參總結到:“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個國君卻還以為這樣的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國家必然天災人禍一起降臨。這時,即使有賢能的人,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貨物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進一步詮釋了孔子對義和利的態度!睹献?梁惠王上》記載:孟子去見當時已經內外交困的梁惠王,惠王馬上迫不亟待地半調侃半認真地說:“老丈不遠千里而來,將使我國有所獲利嗎?”孟子回答:“大王!何必一見面就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問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問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問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其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其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車,他們擁有的不算不多?墒,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就會滿腦子想著如何奪得國君的地位,永遠不會滿足。反過來,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董仲舒把這句話解釋為:“明明求仁義,?植荒芑裾,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掷Хφ,庶人之事也!币馑际牵荷砭痈呶坏墓芾碚邞斆靼状罅x并推行之。因為管理者擁有教化人民的責任,所以在制定社會規則和處理糾紛時,必須以大義為重。 綜上,孔子的本意是,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社會秩序的道德。若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和短期利益,就會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破壞社會秩序。所以,他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稱為小人,指的是普通人。他認為小人重利是應該的。 “大義”成就成功何為大義?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告訴社會成員,什么是對的,什么錯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說的專業一點,就是這個社會應該有一個滿足大多數人利益的道德標準,即信仰。還要給社會成員一些承諾,一些讓大家能夠相對快樂和幸福的承諾。這種大義,社會成員的代言人——管理者,必須明確,并制定出相應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 如果社會的管理者——政府,放棄了“大義”,而考慮其“小利”,甚至和一小撮社會成員勾結起來,利用大伙給他的權力,把本該照顧到整體社會成員的社會秩序,變成符合其小利益團體的社會秩序,那就天下大亂了。 具體到每個個體的社會成員,你為自己考慮,考慮自己的小利益,唯利是圖是可以的。但是,這些小利益,必須建立在順應整個社會的大利益的基礎之上,不能損害社會秩序。否則,就要受到社會公約——法律對你的懲罰。 如果你是一個團體的負責人,如果你希望這個團體健康發展,團體成員快樂幸福,你就必須得從大局考慮,從大義考慮,來制定團體規范。作為個體,自然就沒那么復雜了,為自己考慮就可以了。這就是孔子的原意。 以此類推,作為企業的代言人——董事長或總經理,如果你的公司制定的規章制度,你所倡導的企業文化,不能照顧到所有企業成員的利益,員工們就會用腳投票——選擇離開。如果你的這些制度和文化只為你個人服務,那最終,你也只能是孤家寡人。因為你不替別人考慮,別人肯定不會為你考慮。物理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這里依然有效。 那么,企業管理者如何能夠制定出讓大家服氣并愿意參與進來陪你玩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呢?企業管理者必須首先明晰整個社會的信仰和社會秩序,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制度才能夠被社會公眾所接受,才會有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到你的事業中來,一起幫助你完成你的夢想,同時對等地得到他們所應該獲得的利益。 企業要想做大,就必須有非常多優秀的人愿意加盟進來。讓他們愿意參與進來的關鍵,就在于企業的管理者必須首先要考慮為你做事的人的共同利益。所以,企業做得越大,企業對社會的回報也應該越大,企業和整個社會的利益的契合度也越高。有了這種良性的兼容性,整個社會的精英才能為你所用,你就自然成了君子。 阿里巴巴掌門人馬云不斷強調:“我們不想做商人,我們只想做一個企業,做一個企業家。因為在我看來,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是有區別的。生意人以錢為本,一切為了賺錢;商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企業家是影響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價值,影響這個社會。賺錢是一個企業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你的所有技能! 白手起家,三十歲就成為富豪的李嘉誠,更是深諳大義的道理。他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論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我經常教導他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來找我的,這些都是因為守信的結果。對人要守信用,對朋友要有義氣。今日而言,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覺得‘義’字,實在是終身用得著的! 他們知道,只有大義,才能使他們成為大企業家,才能圓他們的理想之夢。 |